出篆入楷乃必经之途也

2021-11-30 08:55 来源: 现代诗歌网 移动端访问

篆书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由丞相李斯在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不同文字的基础上统一起来的通用文字。在历史上称为小篆,在书法上称为篆书或秦篆。这是秦始皇的伟大功绩,否则中华民族五干年以来的优秀传统文化就无法流传至今并得到继承和发扬。到了汉代又由文字学家许慎将所有篆字结集成册编篆了《说文解字》,这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文字专著,它对篆书的流传和使用起到了引经据典的重要作用。

自古以来,篆书作为书法中“正、草、隶、篆”四大书体的一部分,一直为历代书法家所重视,流传下来许多名家的名碑和字帖。如唐代的李阳冰、宋代的徐铉、郭忠恕、王寿卿,元代的赵孟睢⒅懿???鞔?睦疃?簦?宕?牡耸?纭⑽馊弥?⒄灾?觥⒀钜仕铩⑽獠?T等都是以篆书著名于世的。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文字的演变,篆书已经脱离了实用文字的范畴,而成为书法所表现的一种艺术形式保留下来。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篆书作为一种书法艺术,在当今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形势下,一定会得到更好的继承和发扬。

 

    在篆书的学习过程中,首先要了解汉字的演变过程。由于秦朝的历史较短,自西汉以后,实用文字渐渐由隶书所替代,而篆书只是以一种书法艺术门类的形式流传下来,但它仍然保留着很大的实用价值。笔者曾翻阅过一部《汉铜印丛》,从上万方汉代流传下来的官印中可以看出,汉代的官印大都是以篆书入印的。最著名的汉代官印有“淮阳王玺”、“广陵王玺”、“广汉大将军章”等等,还有1968年在陕西咸阳韩家湾公社出土,现收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的玉质“皇后之玺”,经专家认证是汉高祖刘邦的皇后“吕雉”用玺。这些足以说明:随着朝代的更迭和文字的演变,篆书虽然失去了实用文字的位置,但它对篆刻艺术的影响是其它书体无法替代的。特别是自元代画家王冕开始用石料刻印,直到明清时期文人以石刻印之风盛行,许多书画家和收藏家用寿山石、青田石、昌化石刻印,涌现出“浙派”、“皖派”等篆刻大家。如清代的赵之谦、邓石如、吴昌碩,吴让之、徐三庚,民国的邓散木、齐白石等都留下了许多篆书墨宝。难怪清代的书法理论家王世镗就曾留下了一段名言:“书法虽小道,自有其规律可循,出篆入楷乃必经之途也。”

 

我认为:这些名言是很有道理的。从汉字的演变过程来看,篆书在正书、草书、隶书之前,用笔方法始终是“中锋用笔”,这正是书法的用笔基础,只有真正掌握了中锋用笔,才能把汉字写好。笔者就是在这些大家的影响下,在恩师张寒杉先生的指点下,首先从小篆入门开始研习书法的。经过几十年的摸索实践,我始终怀着感恩和敬畏的执着心情,真正认识到篆书是汉字演变过程中最美的文字,它不仅摒弃了秦以前各国文字的混乱,使中国的汉字走向统一和规范,而且在字体的结构上努力做到了实用、美观、端庄、秀美。在用笔上讲究中锋用笔,遒劲、挺拔、匀称、古朴、深厚是篆书的最大特点。

 

笔者始终认为:在学习书法中首先练习篆书,然后再练习楷书、行书,是有它的科学依据的。根据汉字演变、进化的规律,以及“中锋用笔”的书法要领,先学篆书就等于掌掘了悬腕与悬肘的功力,这样对临习楷书就有了入门的基本功,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出篆入楷”就就成为“必经之途也”。

 

尽管篆书的实用功能已经改变,但它对于中国汉字的进化、乃至书法、篆刻的影响,都是其它书体不可替代的。这是亘古不变的事实,也是篆书承载着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的伟大功绩。尽管历代书法家在篆书的创作中更加追求艺术效果会产生一些字体的变化,但我相信:万变不离其宗;否则它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也就脱离了篆书的本意。这还是应该回到继承和发展的主题上来,只有很好地继承了篆书的优点,才能更好地创新和发展,这才是书法艺术永恒的主题。(作者:王千里)

现代诗歌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