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即场景,或者说场景的集合。如果用功利主义的思维,诗歌是无用的,但从历史主义的维度来看,诗歌的叙事性决定了其注定在文化领域占有一席之地:想一想当你老去,留存在记忆中的物事,无非也就几个场景而已,而用诗歌留存的场景,又因其有血有肉的抒情性而独具魅力。
小猪的《进山》是一首场景化风格的好诗。说诗好,其实从读第一句开始便会有所感悟,身临其境的感觉油然而生,进山的场景滚滚而来:顺着长墙款款而行,目睹一些草木,野花,墓地,可能还有枯枝和落叶,读来或许会萌生些许伤感。但类似迎春,蔷薇,绿色的藤草铺满一面墙,又都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具体意象,这些立体而真实的每一个意象,都能展开美好的画面,给人明澈透亮之感,由此可以看出,诗人进山,其实内心是宁静且平和的。
小诗的后半节是本诗的重点,如果说前面部分提到的场景是写实的,具体的情境,那后半节其实是一个虚化的场景。而从实到虚,作者只通过“静寂无声”四字,就巧妙地完成了过度,其实也是完成从实到虚 ,从物境到心境,从现实到诗意的过度,给人跌宕起伏之感。在这里场景的转化,我们还可以理解为另一种层面的“进山”,这里的山是一种美好的回忆,世界安好,爷爷还在,他过着朴素的寻常生活,对于诗人来说,这是寻常的存在,多么美好。
诗歌的最后两句是本诗的诗眼,点睛之笔。一首好诗,描绘再多再美的场景,如果没有融入某种可以撞击到心灵的东西,那只能算是寻常之作,小猪在最后用一句“
想着想着,他爽朗的笑声穿透花墙,阳光一样照射过来”收尾,非常有穿透力。又是一个场景!此刻我们仿佛作为一个旁观者,站到了场景里面,我们也“进山”了,我们能够听到,能够看到,能够感觉到诗人在那一刻领受的温暖和幸福。这就够了,诗人,诗歌,读者,至此达到了强烈的共鸣。
综上,在笔者看来,小猪的《进山》是一首上乘的场景化风格佳作,其对具体意象的呈现,虚实结合的写法,叙事过程的收敛与平静,强烈的代入感等等,都值得值得我们探讨和学习。(流河)
(作者:流河2021-07-15首发于现代诗歌网)